把握市场趋势 坚定发展信心 努力稳供应稳市场稳价格稳预期
把握市场趋势 坚定发展信心 努力稳供应稳市场稳价格稳预期





日前,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考察时指出,要在扛牢国家电煤保供责任前提下,推动煤炭产业由低端向高端、煤炭产品由初级燃料向高价值产品攀升,同时着眼于高水平打造我国重要能源原材料基地,配套发展风电、光伏发电、氢能等能源,构建新型能源体系。
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贯彻落实能源安全新战略,聚焦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煤炭上下游行业协同发展,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全国煤炭统一大市场,提升煤炭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发展水平。
当前,我国煤炭供需的趋势性、结构性和不确定性特点越来越突出。今年上半年,全国煤炭市场供大于求态势明显,市场价格回落,行业效益下降,老矿区困难问题突出。对此,我们要准确把握当前煤炭市场供需形势和新情况,坚定发展信心,健全体制机制,着力稳供应稳市场稳价格稳预期,维护煤炭经济平稳运行大局,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作出更大贡献。
上半年煤炭市场供需形势呈现新特点
今年上半年,全国煤炭市场供需形势主要呈现以下六个突出特点。
一是煤炭市场供大于求。“十三五”期间,经过强力推进煤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煤炭行业整体面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在市场需求拉动下,全国煤炭产量连续多年快速增长,由2016年的34.1亿吨快速增加到2024年的47.8亿吨,净增13.7亿吨、增长40.18%;9年间,全国煤炭产量年均增长4.31%;全国原煤日均产量由950万吨一路攀升到目前的1300万吨以上。同期,煤炭消费量呈现低速增长趋势。9年间,全国煤炭消费量年均增速仅为1.79%。当前,煤炭市场供大于求态势明显。2024年以来,全国煤炭消费量由增速回落转为今年前5个月总量下降。
二是全国煤炭产量增量快速向山西、陕西、内蒙古和新疆集聚。今年前5个月,全国原煤产量19.9亿吨左右,同比增加1.1亿吨、增长6%,煤炭产量创历史新高。其中,山西、陕西、内蒙古和新疆的煤炭产量分别同比增长13.6%、3.1%、0.9%和9.8%,煤炭产量合计16.16亿吨,占全国煤炭产量的82.03%;煤炭产量增量9877万吨,占全国煤炭产量增量的89.8%。
三是煤炭进口量保持高位,低热值褐煤占比大的问题依然突出。全国煤炭进口量由多年维持的3.0亿吨左右,快速增加到2023年的4.74亿吨,2024年跃升到5.4亿吨。其中,炼焦煤进口量1.22亿吨,对炼焦煤市场构成明显冲击。据分析,大量进口炼焦煤导致国内焦煤市场过剩5000万吨左右。炼焦煤市场过剩,使得部分炼焦配煤转而进入动力煤市场,导致煤炭市场结构性失衡。今年前5个月,全国累计煤炭进口量1.89亿吨,同比下降7.9%。其中,褐煤进口量7315万吨,占比39%;动力煤进口量5529万吨,占比29%;炼焦煤进口量4362万吨,占比23%。低热值褐煤进口量占比依然较大。
四是全社会煤炭库存居高不下。2024年下半年以来,全社会煤炭库存一直处于较高水平。今年6月末,重点煤炭企业库存9200万吨,同比增长50.9%;部分煤矿出现顶仓停产问题。重点电厂存煤2亿吨左右,同比增长5.0%;环渤海港口存煤3022万吨,同比增长18%。6月下旬以来,日均耗煤量增加、存煤量下降。其中,重点监测煤炭企业存煤量环比下降3.7%,火电厂存煤量环比增长2.1%,环渤海港口存煤量环比下降6.6%。
五是煤炭市场价格大幅回落,行业利润大幅下降。今年以来,煤炭现货价格延续了2024年的下滑趋势。3月中下旬,现货价格开始低于长协价格;6月,长协价格跌破价格中枢(675元/吨);7月,环渤海5500大卡动力煤长协价格666元/吨,同比下降34元/吨;7月8日,环渤海5500大卡动力煤现货指数价623元/吨,同比下降257元/吨。从煤炭行业利润总额看,“十四五”以来,随着煤炭市场供需格局变化,市场价格出现了大幅起落,行业盈利水平随之波动。煤炭行业利润总额由2022年的10202亿元回落到2024年的6046亿元。今年前5个月,煤炭行业利润总额降至1264亿元,同比下降50.6%,煤炭企业亏损面达53.6%,东部老矿区部分煤炭企业亏损严重。
六是主要耗煤行业产品产量持续回落,煤炭消费需求增速明显下降。今年前5个月,主要耗煤行业产品产量同比下降,抑制煤炭消费需求增长。全国规模以上火电发电量同比下降3.1%,粗钢产量同比下降1.7%,水泥产量同比下降4%,平板玻璃产量同比下降4.9%。同时,新能源发电量大幅增加。全国规模以上风电、光伏发电量增量1214亿千瓦时,同期火电发电量同比减少725亿千瓦时。7月以来,随着迎峰度夏用能高峰到来,全国火电发电量回升,电厂日均耗煤量增加,库存回落,煤炭市场需求增长态势明显,市场价格小幅回升。
破解市场结构性和阶段性失衡难题
实现“双碳”目标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能源结构调整和生态环境保护发展的大趋势。在这个背景下,电力行业、冶金行业、建材行业呈现不同特点。
电力行业方面,由于水、风、光等发电量快速增加,增量替代越来越明显,燃煤发电量进入低速增长和波动发展阶段。相关数据显示,“十五”、“十一五”期间,全国火电发电量年均增量分别为1500亿千瓦时、2500亿千瓦时;“十二五”、“十三五”期间,全国火电发电量年均增量为2000亿千瓦时左右;“十四五”以来,全国火电发电量呈现大幅波动态势。其中,2021年全国规模以上火电发电量增量为4756亿千瓦时,2022年全国规模以上火电发电量增量降到829亿千瓦时,2023年全国规模以上火电发电量增量提高到3789亿千瓦时,2024年全国规模以上火电发电量增量降到1066亿千瓦时,其中燃煤发电量增量仅为600多亿千瓦时。今年前5个月,全国规模以上火电发电量增量同比减少725亿千瓦时。
冶金行业方面,在需求回落、短流程增加、氢冶金等新技术发展和传统基建收缩等的共同推动下,全国粗钢产量于2020年开始进入峰值平台期。
建材行业方面,全国水泥产量在2014年达到24.8亿吨峰值后,呈现下降趋势。
回顾过去的10年,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由2014年的65.8%下降到2024年的53.2%,下降了12.6个百分点;清洁能源消费比重由16.9%提高到28.6%,提高了11.7个百分点。全国煤炭消费增速由高速增长转为低速增长,并进入波动、渐进式达峰阶段。据国内权威机构预测,2028年前后,我国煤炭消费总量将进入峰值平台期。这个研究成果标志着我国煤炭消费即将进入总量零增长阶段,并将逐渐进入减量发展阶段。这一发展趋势也决定了煤炭行业长期依靠铺摊子、扩规模、增产量求发展的传统模式即将结束,以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为动力,以调结构、促转型、增效益、提质量为目标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亟待构建。
从煤炭消费结构看,我国传统的四大耗煤行业正在发生转变,电力行业(煤电和供热)继续拉动用煤需求,钢铁、建材行业的煤炭消费进入回落期,部分炼焦配煤和高卡煤转向动力煤市场,煤化工行业耗煤量保持适度增加态势。
数据显示,全国燃煤发电量由2014年的3.95万亿千瓦时增加到2024年的5.75万亿千瓦时,发电量增长45.6%;电力行业耗煤量(燃煤发电和供热耗煤量)增长42.5%。粗钢产量由2014年的8.2亿吨增加到2020年的10.7亿吨,2024年减少到10.1亿吨,钢铁行业耗煤量10年间增长9.5%。水泥产量由2014年的24.7亿吨减少到2024年的18.3亿吨,下降25.9%,建材行业耗煤量10年间下降19.3%。10年间,全国煤化工行业原料用煤量增长87.1%。
从煤炭生产结构看,全国资源开发格局优化,煤矿数量大幅减少,单井规模大幅扩大,大型现代化煤矿、露天煤矿产量比重提高,煤炭生产力总体水平提升,煤炭供应保障能力增强。10年来,全国煤矿数量由2014年的1.5万处左右减少到2024年底的4300处左右。建成年产千万吨级特大型煤矿83处、产能达到13.6亿吨/年;露天煤矿原煤产量占全国原煤产量的25%左右;大型现代化煤矿原煤产量占全国原煤产量的85%左右,全国煤矿生产弹性大幅增强。在此基础上,西部地区原煤产量由2014年的21.1亿吨增加到2024年的30.6亿吨,中部地区原煤产量由2014年的13.4亿吨增加到2024年的14.8亿吨,东部地区原煤产量由2014年的3.7亿吨减少到2024年的2.4亿吨。全国煤炭资源实现东、中、西梯级开发,梯级利用格局基本形成。
随着我国装备制造水平提升,煤机装备制造与研发能力大幅提高。煤矿智能化装备、关键部件与工业软件研发取得重大进展,煤基装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稳步增强,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水平显著提升。2021年以来,全国累计通过核增煤矿产能超过6亿吨,占全国煤炭新增产能的70%左右。全国煤炭弹性产能明显增加,应急供应保障能力增强。事实说明,通过对大型现代化煤矿核增产能,在煤炭市场供应紧张时段释放弹性产能,快速提高生产能力、增加市场供应,可以有效缓解市场供需压力。在市场供大于求时,适度收缩煤矿弹性产能、控制产量,是维护煤炭市场平稳运行的有效措施。
从煤炭运输结构看,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我国建成了“七纵五横”煤炭铁路运输干线和相关配套系统,煤炭铁路运输瓶颈制约基本缓解。建成了以北方七港为主的煤炭下水港和南方接卸港口,煤炭吞吐能力满足下水煤转运需要;建成了33条以输送煤电和新能源发电为主的特高压输电线路。铁路直达、陆港联运、江海联运、储备基地和现代物流枢纽建设稳步推进,我国煤炭立体输送格局基本形成,煤炭资源配置能力显著提高。
从能源结构优化与对煤炭替代发展看,2020年以来,我国风电、光伏发电进入快速发展通道,风电、光伏发电量年均增速达到45.3%。2023年,风电、光伏发电量首次超过水电发电量。今年前5个月,风电发电量首次超过水电发电量。2024年水电、风电、光伏发电量比2021年净增13273亿千瓦时,相当于替代电煤6亿吨左右。今年前5个月,水电、风电、光伏发电量同比增加1214亿千瓦时,相当于增加电煤替代5000多万吨。
但也必须看到,风电、光伏发电量快速增加,煤电调峰任务更加艰巨。从今年前5个月全国电力装机容量与发电量构成分布看,火电以40%的装机容量贡献了65.6%的发电量;水电以12%的装机容量贡献了10.7%的发电量;风电和光伏以45%的装机容量贡献了18.3%的发电量。煤电仍然是我国能源保供的“顶梁柱”和“压舱石”,仍然承担着全国55%的发电任务、70%的顶峰能力、近80%的电网调峰任务。
从能源供应的不确定性因素分析,近年来,俄乌冲突重塑了全球能源供应格局,美国由能源净进口国转为能源净出口国。中东局势不断升级,催生全球能源市场的不稳定性;美国发起的关税战、贸易战等又加剧了全球能源供应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同时,还必须看到,近年来极端天气多发,夏季高温、冬季严寒天气增多,更加凸显我国煤炭兜底和能源安全稳定供应保障的“压舱石”作用。
健全体制机制,维护煤炭经济平稳运行大局
从国际国内形势分析,全球经济逐渐复苏,国际经贸摩擦趋于缓和,预计今年我国出口总额将同比增长4%到5%。国内扩大有效投资、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相关政策拉动作用明显,预计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5%左右。促进消费、稳定就业、保障民生等政策效应显著,预计全年全社会消费同比增长5%左右,全年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左右。考虑我国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新能源汽车持续快速发展,数据中心规模不断扩大,极端天气多发等因素,预计2025年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长5%左右。
从主要耗煤行业形势看,预计全年电力行业耗煤量同比增长1.5%左右,钢铁冶金行业耗煤量同比基本持平或略有下降,建材水泥行业耗煤量同比减少,煤化工行业耗煤量继续保持适度增长。
综合分析,预计2025年全国煤炭消费需求同比增长1.5%左右。
为促进煤炭市场供需平衡,维护煤炭经济平稳运行大局,确保国家能源安全,煤炭行业需重点开展好以下五方面工作。
一是把握好我国能源及煤炭发展总趋势,科学组织生产,保供应、兜底线。“十五五”期间,煤炭行业发展总体思路将从“总量扩张”转向“弹性调控”,从“粗放开采”转向“创新驱动”,从“单一能源供应”转向“多能互补保障”,从“经济优先”转向“生态、气候、社会、经济共赢”。随着我国能源结构加快优化调整,煤炭既要承担主体能源责任,又要承担能源调峰和应急保障功能。要准确把握煤炭市场供需的趋势性变化,根据能源结构、煤炭市场供需形势,科学组织煤矿生产,合理调控供需关系,维护煤炭市场供需平衡,稳生产、稳市场、保供应、兜底线。防止传统的“以量补价”思想和行为加速煤炭市场出现严重的供大于求局面。
二是把握好能源发展结构性特点,创新体制机制,促进煤炭与新能源耦合发展。从我国能源结构看,石油、煤炭和天然气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总占比从2014年的90.2%降至2024年的80.4%,下降了9.8个百分点。但化石能源依然是主体能源,与全球平均水平基本相当。不过也要看到,我国石油、天然气对外依存度高,水电、风电、光伏发电仍然存在不稳定性、波动性特点。同时,我国煤炭生产越来越向山西、陕西、内蒙古和新疆集中,煤炭长距离运输问题依然是保障能源安全的主要制约因素。为确保常态供应和应急保障,仍需不断创新体制机制,破解结构性难题,推动建立煤炭弹性生产管理机制和煤矿弹性生产管理办法,以大型露天煤矿和大型现代化煤矿为试点,建立煤矿弹性生产制度体系,适应新能源快速发展的结构性变化,确保电力供应安全。要推动新一轮煤电联营与煤电一体化发展,发挥煤炭、煤电协同效应。要推动煤炭与土地资源、水资源协同发展,充分发挥煤矿区资源优势,协同发展风、光、氢能等新能源,促进煤炭与新能源耦合发展,构建新型能源供应体系。
三是把握好煤炭产业链供应链发展新格局,推动煤炭产业转型升级。煤炭企业特别是大型煤炭企业要持续推动煤矿智能化建设,提升煤矿生产现代化水平,提高全国煤炭安全稳定供应保障能力。要协同推动煤炭铁路运输、港口储运、储备体系与特高压输电体制机制建设,提高煤炭应急保障能力。要高度关注老矿区转型发展问题,系统研究建立支持老矿区转型政策措施,促进老矿区可持续发展。
四是健全完善煤炭中长期合同制度体系,强化企业诚信管理,促进煤炭产业链平稳运行。加强电煤中长期合同履约监管。严格执行电煤中长期合同制度和定价机制,健全完善长协合同制度,采取审计巡查等制度性措施,促进煤电产业链供应链平稳运行。健全完善煤焦钢、煤建材、煤化工长协合同机制和配套定价机制,结合煤焦钢、煤建材、煤化工产业链供应链特点,推动建立煤炭供需长协制度和配套的市场化定价机制,防止市场价格大起大落。加强行业自律,健全完善煤炭长协合同履约兑现监督、履约认定与惩戒机制,推动煤炭产业链供应链企业强化契约意识,努力构建煤基现代化产业体系。
五是强化风险防范意识,以煤炭资源优势的最大确定性应对国际能源市场跌宕起伏和极端气候的不确定性,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立足我国能源资源禀赋,坚持先立后破、通盘谋划,传统能源逐步退出必须建立在新能源安全可靠的替代基础上。富煤贫油少气是我国的国情,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短期内难以根本改变。煤炭上下游行业企业要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强化风险防范意识,以我国煤炭行业的绝对优势和我国体制机制的制度优势,积极应对各种不确定性,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作出更大贡献。
(作者系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党委委员、副秘书长兼新闻发言人)
上一篇:今年下半年煤炭价格如何?
下一篇:最后一页